研討會的內容摘要:
一、第一場:社會技巧方案對提升融合式幼兒園之發展遲緩幼兒人際互動能力之行動研究
主要內容為社會技巧對發展遲緩兒童的影響,融合教育的意涵與其提供平等的立足點,如何將社會技巧方案應用於融合式幼兒園。此外,在融合式幼兒園中的普幼老師常會面臨到的問題,如:特教知識不足,對於融合經驗也較少,家長對這方面較不清楚而造成推動上的困難。研究中舉出幾種方法培養社會技巧,如:情境演練技巧、口語指導,能聽懂他人的暗示等等,最後使兒童看到老師能主動打招呼,能說出謝謝等基本禮貌語句。
二、第二場:多媒體社會技巧方案對認知或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學習成效之 行動研究
先介紹認知或學習功能輕微缺損的種類包含智能、學習障礙、中高功能自閉症、情緒及行為障礙,接著,描述研究以特徵檢核表檢測出較缺乏社會技巧的學生,除了結合多媒體的社會技巧訓練,同時也以小團體的方式進行矯正與強化,藉此提升社會技巧,也就是選擇四位社交技巧良好的同學形成一小團體,再以社會技巧量表進行檢測,分家長與教師兩部分,觀察學生在課程後社會技巧的提升。
三、第三場:藝術治療介入情緒困擾之成效-以一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為例
個案為一高職生,且曾經遭受性侵,導致他在自我認同及情緒處理上有問題,本研究採藝術治療,老師利用播放音樂及我的自畫像,讓個案用圖案表達自己的感受;還有情緒溫度計,將各個情緒貼在不同的溫度標記上;另外也有火山爆發,以亂畫、撕紙的方式抒發情緒,藉以提升個案自我概念到情緒抒發,到最後個案的自我期許。
四、第四場:國內不同教育階段學習障礙學生在普通班人際關係研究之文獻探討
對此題目的相關研究進行回顧,自2001年到2013年的文獻,包含國內碩博士論文、期刊論文為主,總計25篇,從中探討學習障礙學生人際關係研究之發現及趨勢,當中提到學習障礙在身心障礙的學生中佔大多數,學習障礙的學生較喜歡被安置在特殊班級,因為教師的教學有其獨特的方式,使這些學生較容易理解。
心得:今天很感謝欣宜老師安排我們參加研討會,對於我們這些一般師真的受益良多,就我看到的內容有以下幾點心得
1.對於教專學程的學姊,評審對於其研究有個疑問,那就是對學校而言,研究者是否真的能夠提出一個確實、有效的教學方案?還是此教學只適用於研究者本身?對於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學程要我們進行論文時,應採實驗或行動研究,希望我們能夠將論文內容實際運用於教學現場,例如我的論文是關於寫作中
的摘錄大意,我的指導教授希望我寫完論文後,將這套教學方法實際運用在現場,如果可行,分發後也可和同年級的老師一起實施這套教學,在國語教學上更精進。
2.針對第三位發表者的內容,就如同評審所說,個案是否進步,需要利用工具進行檢測,不能單方面說有進步而毫無根據,能提出確實的證據,如:一檢核量表作為確定他教學後的改變,如同我們的論文當中如引用一句話一定要註明出處,之前看過母親在寫IEP時,也是利用檢測表來觀察記錄學生的情況及改變,要有量的數據作為支持的依據。
3.當中令我最疑問的是一個題目有多位研究者,但是當天研究者本人未到,反倒是參與的成員代表報告,致使評論人提問時,報告人無法清楚回答提問人的問題,真的相當可惜。
4.對於第四位報告者,他的題目和報告內容幾乎兜不上,題目上寫著「各階段」,但他的內容大多是針對國小的部分,而且所找的論文是2001年到2013年的文獻,但卻只有25篇,不知參考資料是否太少。對於這位報告者的題目,讓我深刻感受到為什麼教授們要我們謹慎訂定題目,如果題目訂的不明確,而且連自己都不瞭解,那麼評審針對題目隨便問一個問題,可能就會當場倒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