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所謂的學習關鍵期,即在某種成熟度上學習某種行為,能掌握學習效率最好的階段,如在此時提供孩童良好的刺激,孩童即會有良好的發展,相反的,如果錯過這個時期,以後要學習某種行為時,就會顯得較吃力。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顯示,讀經教育的黃金時期為六到十三歲,此階段主要在擴充記憶資料庫的最佳時期,以便十三歲之後兒童進入抽象運思期中的理解力時,這些記憶資料隨著兒童的成熟度有助於發展孩童的理解力。
十三歲被界定為讀經的黃金分水嶺,隨著年紀的增長,其記憶能力愈差,對學生的學習與理解愈不利,故一派的人認為讀經應從小開始,而且是愈早愈好,甚至是從所謂的胎教開始起頭更好,因為根據腦神經醫學的相關研究顯示胎兒是聽得見外界的聲音;但另一派的認知心理的學者則持相反意見,他們認為小時候的記憶雖好,但年紀小的孩童沒有能力去判斷訊息的好壞,對於訊息的輸入,可能會判斷錯誤而選擇錯誤的訊息,以至於浪費自己的記憶容量,甚至是輸入錯誤、壞的訊息,以下將對此二種說法分述之。
贊成從小讀經的派別可以梁啟超為例,起初他認為讀經是件苦差事,他也知道讀經典的困難度,直到長大後仍然感到艱澀不易懂,但梁啟超卻曾說過:「學童幼時,當利用其記性,稍長乃利用其悟性。蓋悟性與年俱進,不患不浚發;若記性則一過其時,雖勤勞十倍,亦難收效。」梁啟超的觀點近似於黃金十三歲的理論,認為十三歲以前是孩童記憶背誦的最佳時期,在年幼時應多加利用其記憶力,待年紀漸長則可開始發展悟性,而且是以先前所累積的記憶內容作為增進理解力的基礎,但如果未掌握適切的黃金時期,同一內容在十三歲前背誦所花的時間,必定遠少於十三歲之後背誦所花費的時間,年紀較大的即使多花費十多倍的時間,其學習效果仍不如關鍵時期來的好。另外,梁啟超還說:「苟若應讀,則非自小學時即讀之不可。長大以後,非特無此時日,即讀亦不能受用。」也就是假如不從小時候就開始讀經,經典的內涵及架構就無法從小深植於心,錯過了這樣的黃金時期,長大以後,即使再讀也無法受用。
此外,陳弘昌(1999)認為:『越早讓孩子多背一些具有文化內涵的教材,尤其是有韻的文言文,常是永恆的記憶。因此國小時加強記憶力的訓練是必要的,而國語提供的教材要經得起咀嚼回味,否則只背誦一些當時似乎有用,實際上以後不再有用的材料,如現行的國語課本有些就嫌淡而無味。經典文字則是耐人尋味,雋永簡潔,編教材時,若能選錄部分經典,當有其效用。』從上述可知從小應提供經典作為孩子記憶的材料,從小背誦一些雋永的經典,促進孩童記憶力,使記憶力增強且促使理解能力增強。贊成讀經的人其焦點多聚焦在以下幾點:一是要讀就得讀有價值的經典,二是多認為早其所背誦的經典是在為未來做準備,即使現在不懂,但等到認知發展成熟時,便可將之前所累積的經典使用的如魚得水達到融會貫通,三是人都有所謂的關鍵期,小孩的記憶力優於成人,故愈早開始學習讀經對孩童來說才是正確的,四為傳承中國文化的思想必須從小開始,切勿錯過黃金關鍵期,將文化思維深植於心,對未來的幫助、影響相當大。
相反的,對於反對的人士則持不同的看法,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研究顯示年幼兒童的記憶力其實較年長兒童差,原因是他們以逐字表徵的方式將訊息編碼,不如年長兒童是真正了解事物意義,掌握記憶重點,所以訊息保存的時間較久(siegler,1998)。容易接受暗示也是造成記憶力較差的原因之一,背誦後的期間,可能發生其他事情或有其他新訊息的介入,會影響他們當初背誦的內容,另一原因為兒童對訊息的遺忘速度較年長兒童快,對於背誦的內容起初會和年長的兒童一樣多,但經過的時間愈久,其遺忘的內容會比年長者來的多,且多半遺忘的是相當重要的內容,甚至可能加入一些不正確的訊息,此外,證實年幼兒童的記憶力較差的另一原因為年幼兒童使用的記憶策略較少,年長兒童知道較多的記憶策略,且能頻繁且有效的使用,也就是年幼者的訊息處理能量較小,訊息處理能量隨年齡而增加,五歲兒童的記憶廣度只有四字元相較於年長者則有七個字元,造成這樣的原因也是因為年長者懂得利用記憶策略(陳淑敏,1999)。
根據上述研究顯示出十三歲前不為讀經的黃金時期,除了證實年幼兒童的記憶力較差外,同時對於前面所談到的為長大後的學習先做準備也有所反動,根據鄭昭明(1996)指出小時候機械式的背誦是無法長期保存,因為這樣的方式只會將訊息停留在語音層,應該對訊息有所了解才能進入到長期記憶,對未來的學習才有實質的幫助,藉由心理學的訊息處理理論質疑前述所談到的累積知識等待未來的發展。對於反對者的觀點,其所著重的焦點在以認知心理的角度指出年幼孩童的記憶力實際上是不如年長兒童,也點出當中的原因有記憶策略、記憶廣度等,進而談到這樣的狀況,何以隨著年紀的增加而促進理解力的發展。
前述談及對十三歲前黃金時期的正、反看法,兩者都有理論作為有力的證明,以下我將針對此兩種看法以個人經驗做評論:在我國小時,每到寒暑假,老師都會要求我們背誦唐詩、宋詞等經典,再加上學校會定期舉辦許多的經典背誦比賽,故對於這些經典,我略有些接觸,我不否認當時年紀小,所以背誦的速度真的比現在快,但當時的背誦確實屬於機械式的背誦,我只是逐字逐句的背,對於內容,老師或父母並不會特意講解,所以我真的對內容的涵義也不了解,一直到了國中,我接觸文言文的機會增加,當中也出現過許多我國小時所背的經典內容,但老實說,如果老師不講解,我還是不太了解當中的內容及意涵,此部分就和贊成者所持的論點有所出入,這些先前知識的累積並未促進我的理解力,其實我一直很困惑,我並未感受到任何國語文能力的精進,而且國語文一直是所有科目當中最不理想的,一直到我大學三年級,我休習了一門語法課,這時我才感受到這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對於語法的分析,大部分的同學都感到相當困難,但對我而言,好像不是那麼艱澀,我可以馬上分析斷句,不太需要經過思考,而是憑著一種語感,當時的老師說語法不是你認真努力的聽就能學會的,這和小時候閱讀時的書籍有關,老師特別強調如果小時候常接觸時詞經典,對於語法就會感到得心應手,這變成一種從小的語法習慣,老師說有些成績非常好的人,語法不一定好。對於十三歲前的記憶力確實會比現在更好,而現在的我們對於背誦能如此上手,除了因為我們理解內容,也懂得一些記憶的策略,雖然反對者指出年幼的孩童無法判斷出重要的訊息內容,甚至可能將重要的訊息予以刪除,但如果在黃金階段就能教導孩童一些基本的記憶策略或摘錄重點訊息的策略,我想這也是折衷的方法。此外,對於促進理解力,如以本身的經驗來說,我支持反對的成分多一點,但我想或許是我本身並未扎實的努力十三年,所以才看不出明顯的成效,如果在這十三年努力的將讀經建構於心,或許會看到不一樣結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