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主宰我:機會教育
本週的主題為貧窮與家庭結構對弱勢學童的影響以及補救教學的部分。學生的學業成績會受到家庭收入、父母的教養態度所影響,對於一些家庭社經地位較低的學童,父母大多專注於工作、賺錢,較無暇顧慮到孩子的功課,而孩子為分擔家計,也會幫忙家中事務以減輕父母負擔,這也導致孩子在學校的成績相當低落,如之前代課時,班上有一位學生必須每天到夜市幫忙,起初我不知道他放學後的狀況,只是發現他的功課時常忘記寫,而且上課也時常打瞌睡,後來才知道他的父母在夜市賣麵包,所以這位學生下課時總要到夜市幫忙叫賣麵包,其實這樣的例子相當多,但為了維護學生的學習權,老師必須試著與家長溝通,讓學生能夠正常的上課並學習。
此外,對於班上學習落後的弱勢學生,雖然政府持續地在執行補救教學,但我們在教育現場看到的是即使投入這麼多經費與人力,但實質的效果並不明顯,例如我之前也擔任過補救教師,擔任補救教師須參加研習,但研習的過程得不禁令我搖頭,兩天的研習只是紙上談兵,甚至是閒話家常,與補救教學一點關係都沒有。而學校對於補救教師的篩選也不嚴謹,其實大部分的正式老師都具資格,但因為自己不想太過勞累而不願兼任,導致學校行政必須另外找尋補救教師,幸運的可以找到具有補救資格的代課老師,如果找不到,有學校會為了應急找剛實習完的實習生擔任,這也牽扯到另一個補救失敗的重點,教學現場可發現不管是正式老師或是代課老師,在進行補救教學時大多以作業指導為主,寫完回家作業就等同於補救教學,並未根據學生的困難進行補救,更別說為了個別學生調整教學方式,更準確的說,學校並未建構出一套完整的系統去找出學生的困難點在哪?我認為補救教學的老師應具有自己的專業性,對於學生每個階段應學得的能力要相當清楚,透過能力指標分析教材內容,編擬出每個單元的教學重點步驟,透過施測找到癥結點進行補救,例如學生的B概念出現問題我們就應該根據重點步驟回溯到之前已經學過的A概念,檢查是不是在A概念就已經出現問題。既然是小班教學,教師也應針對學生的異質性做教學方式的調整,個別指導的時間可拉長,但每個學生理解方式不同,所以老師也要針對學生的認知程度作教學的調整,例如之前有的孩子抽象能力較差,我們就會以畫圖或實作的方式輔助學習。
擔任兩年的補救教師,我也一直在摸索著怎樣幫助這些在班上較落後的孩子,其實當中有些孩子的程度並不差,只是長期的失敗導致學習動機低落,漸漸地對學習失去熱忱致使成績每下愈況。教育是良心事業,既然已經花費時間在這些孩子身上,何不將它做到最好?我覺得有些補救教師本身應該自我省思與檢討,因為即使政策上的推動效果不彰,但最後的重點還是要回歸到教師本身的態度。
留言列表